Absstract of: CN120809853A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的改性催化剂、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在低温加热条件下利用处理剂对催化剂进行处理,可以使处理剂充分浸润催化剂孔道,处理剂的氧化性可以在催化剂或载体上修饰少量亲水官能团;再结合热处理,可以进一步对催化剂载体表面适度氧化进而改善载体亲水性,优化催化剂制备的催化层在干工况下的孔道内含水量,进而改善孔道内的质子传输;同时可以调整催化剂孔径分布,提高催化剂制备的催化层中质子可及性、改善反应物质的传输,优化中高电密下反应气体的传质受限。
Absstract of: CN120809874A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无人机用氢电池水气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壳体,通过在分离壳体中设置自下向上依次分布的旋风分离腔、换热冷凝腔和氢气混合腔,采用多级分离与热交换相结合的结构,解决了传统气液分离器对微米级液滴去除不彻底的技术难题,通过旋风分离腔实现液态水珠的高效去除,再利用换热冷凝腔对新氢和湿氢进行热交换,使残留液滴充分冷凝析出,最终输出干燥度符合要求的混合氢气,有效避免了燃料电池阳极水淹问题。
Absstract of: CN120809867A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用燃料电池氢气加热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加热系统包括氢气微通道换热器,氢气微通道换热器的外壳表面固定设有若干加热膜片,每个加热膜片设有温度传感器。通过燃料电池域控制器FCU控制加热膜片在安全加热温度,同时结合PTC加热器在氢气微通道换热器内部间接加热氢气,辅助提升在高寒状态下氢气加热。根据环境温度智能选择加热模式(“水全加热+膜全加热”、“水半加热+膜全加热”、“膜全加热”、“稳定自产热”),实现水加热与膜加热耦合加热,从而降低车用燃料电池在低温环境运行的寄生功率,提升燃料电池系统内部氢电安全,防止燃料电池堆进入较多的液态水,提高燃料电池发电性能及使用寿命。
Absstract of: CN120794007A
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钙化焙烧逆流浸出萃取制备高纯硫酸氧钒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转炉钒渣作为原料,加入钙化剂焙烧得到转型钒渣;对转型钒渣进行二次逆流,并且在浸出过程中加入亚硫酸钙,得到还原后的含钒酸浸液;浸出渣可制备钛铁合金产品;通过萃取‑洗涤‑反萃的萃取循环过程,将钒与杂质分离,制备得到高纯的硫酸氧钒电解液。本方法采用转炉钒渣作为原料,实现转炉钒渣在储能领域的高值化利用。同时,通过二次逆流浸出得到的浸出渣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全流程无害化处理。
Absstract of: CN120809842A
本发明属于液流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锌溴液流电池的高性能碳毡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锌盐和二甲基咪唑分别溶解于甲醇中,进行搅拌超声处理,分别得到溶液A和溶液B,混合溶液A和溶液B后持续搅拌,得到溶液C;将原始碳毡洗涤并干燥后,浸渍于溶液C中持续搅拌,洗涤并干燥后得到ZGF;将ZGF在氩气气氛下碳化,得到Z‑ONGF;以Z‑ONGF为工作电极、原始碳毡为对电极、甘汞饱和电极为参比电极组装三电极体系,在含InCl3•4H2O和KBr的电镀液中电沉积,清洗干燥后得到所述高性能碳毡电极。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抑制锌溴液流电池中锌枝晶的生成和提高电化学活性。
Absstract of: CN120809863A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流电池的密封堆叠结构、液流电池电堆及成型方法,其中,密封堆叠结构包括若干个层叠设置的塑胶框体,所述塑胶框体上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内填充有液态塑胶,若干个所述塑胶框体通过所述导流槽内的液态塑胶固化后形成的密封层密封粘接。密封堆叠结构的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第一模具注塑得到带有导流槽的塑胶框体;S2:在塑胶框体的导流槽内打孔,形成导流孔;S3:将若干个塑胶框体层叠放置,置于第二模具中,通过注塑向端部的塑胶框体的导流槽内注入与塑胶框体相同材质的液态塑胶,液态塑胶通过导流孔将各个导流槽充满,固化后形成将若干个塑胶框体密封粘接的密封层。本发明的密封堆叠结构具有堆叠效率高、密封效果好和成本低等优点。
Absstract of: CN120809494A
本发明属于超能电容自适应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硅基电极与硅基芯片电板的醇氢燃料电池与超能电容系统;包括:第一处理模块,基于单位时间内醇氢燃料电池与超能电容的N个温度采样点的温度进行热状态分析处理,构建随时间变化的四维热感知模型;第二处理模块,基于四维热感知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四维热感知特征数据;风险诊断模块,基于四维热感知特征数据进行高温风险区域异常诊断,识别出Y个高温异常区域;自适应控制模块,对醇氢燃料电池与超能电容的Y个高温异常区域进行自适应控制;本申请构建超能电容‑氢燃料电池协同调控结构,提升超能电容与氢燃料电池在高温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实现无风扇条件下温升控制。
Absstract of: CN120809883A
一种液流电池整堆三维流热耦合仿真控制进液流量方法,属于液流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实际运行巡检电压计算各节发热量;S2、整体电堆热流耦合三维仿真计算;S3、确定电堆内部高低温分布是否要满足要求;S4、将仿真流量应用于电堆运行策略。本发明采用流热耦合方式进行仿真计算,提出简化的传热计算方法,此计算方式相比于先求解流场再进行传热理论计算,考虑了电解液流动与电堆产热的实时动态交互,精度更高且更为简便;本发明方法可根据不同的电解液温度、不同的荷电状态设定不同的流量,以保证电池始终处于安全高效的充放电温度环境。
Absstract of: CN120793434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膜电极七合一生产产品运输线,涉及燃料电池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前升降机、多个功能单机和后升降机,前升降机与后升降机分别设置于整条生产线的起始端和末端,前升降机和后升降机各包含一个升降模组和接驳直线电机,多个功能单机依次排列并拼接成一条生产线,功能单机上设有上层直线电机和下层皮带线,上层直线电机位于设备作业台面,而下层皮带线则位于设备下层面,两者一一对接,形成完整的上下两层结构。本发明通过采用动子载具配合负压吸附单元和负压释放单元,实现了从单个零件到成品组件的全自动化流转,整个过程中,产品的搬运、定位及固定均自动完成,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降低了操作难度。
Absstract of: CN120809861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流电池电堆、电极框,应用于液流电池技术领域,包括具有入液口和出液口的主体板、设于所述主体板上且具有多个分流口的分流流道、设于进液分流流道和出液分流流道之间的电化学反应区,所述入液口通过所述进液分流流道与所述电化学反应区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出液口通过所述出液分流流道与所述电化学反应区的出液端连通;还包括设于所述电化学反应区内的至少一个均布管用于支撑碳毡电极,每个所述均布管的进液开口与所述进液分流流道的一个分流口连接、出液开口与所述出液分流流道的一个分流口连接,所述均布管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电化学反应区连通的分液口。既能实现电解液与碳毡电极的均匀接触,又能实现碳毡电极的紧固支撑。
Absstract of: CN120809859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并联结构燃料电池单体,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一阴极流道、第一膜电极、阳极流道、第二膜电极、第二阴极流道和第二绝缘层,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新型并联结构燃料电池单体,通过空间布局重构与电路设计创新,形成从微观反应界面到宏观系统集成的全方位优化,在提升能量密度、压缩体积两大核心指标上取得突破,同时兼顾制造成本与工况适应性,为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便携式设备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扫清关键技术障碍。
Absstract of: CN120809892A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还原剂残留4价钒电解液制备方法及用途,属于化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浓硫酸和水混合;向硫酸水溶液中加入草酸,硫酸:草酸质量比为1:3.5‑4.5,加入五氧化二钒粉末,以继续利用草酸和五氧化二钒混合放出的热量,提升反应速率,进而加热至95‑100℃;向溶液中加入浓硫酸,以继续利用浓硫酸和水混合放出的热量,进而加热至95‑100℃;得到的溶液自然冷却进行过滤,得到还原后的4价钒电解液,即硫酸氧钒溶液。本发明工艺流程短、反应速度快、产品产率高,适用于工业规模生产。
Absstract of: CN120810956A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能耦合梯级释能的液氢储能系统及方法,包括充能单元、储能单元以及释能单元。其中,充能单元将绿电转化为液态氢;储能单元对液态氢进行储存及运输;释能单元包括液氢增压泵、氦气布雷顿循环发电装置、氢气膨胀发电装置、空调装置、氢氧燃料电池和氢氧燃气轮机及尾气余热利用装置,液态氢经液氢增压泵加压至氢氧燃料电池和氢氧燃气轮机所需压力之上后,通过氦气布雷顿循环发电装置释放第一温区的冷能,通过氢气膨胀发电装置释放第二温区的冷能,通过空调装置释放第三温区的冷能,通过氢氧燃料电池和/或氢氧燃气轮机释放化学能后转化为尾气,通过尾气余热利用装置回收尾气的热能,其中第一温区至第三温区的温度逐次升高。
Absstract of: CN120794222A
本发明涉及海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基于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海岛氢电‑淡水联供系统。其包括:RSOC单元;电能输入与管理单元;换热单元;多级海水淡化单元;产物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原料供给单元;数据采集与智能控制单元,数据采集与智能控制单元分别连接并控制RSOC单元、电能输入与管理单元、换热单元、多级海水淡化单元、产物处理单元、储存单元、原料供给单元。该系统以可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燃料电池为核心,集成了可再生能源输入、高效电能质量管理、电解海水制氢、氢气储存、氢气发电、多级海水淡化以及智能化的系统回收与物料循环等功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集成度。
Absstract of: CN120809847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双质子导体分层催化层,包含外催化层和内催化层;其中,所述的外催化层为有机膦酸、含铂催化剂,所述的内催化层为含铂催化剂。并公开了该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双质子导体分层催化层及基于该催化层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在无粘结剂双层催化层外侧引入与磷酸质子导体之间具有强氢键相互作用的第二质子导体有机膦酸,利用有机膦酸‑磷酸的强相互作用大幅提升催化层的质子传导率与磷酸保留能力,降低外层质子导体的流失速率,使得该燃料电池在稳态恒流放电条件下的电压衰减率大幅下降。
Absstract of: CN120809890A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钒酸钠萃取法制备钒电解液的方法,属于钒电解液制备技术领域,包括:S1.将多钒酸钠溶解于碱液中,以除去杂质金属离子和不溶物,获得含钒碱性溶液;S2.向所述含钒碱性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并调节溶液pH至强酸性,以将五价钒还原为四价钒,再加入碱调节pH至最佳萃取pH范围内,获得四价钒还原液;S3.用有机相对四价钒还原液进行萃取,得到负载有机相;S4.以稀硫酸溶液对所述负载有机相进行洗涤;S5.洗涤结束后以硫酸溶液进行反萃,获得含有机相电解液;S6.通过吸附处理去除所述含有机相电解液中的有机相,获得钒电解液。该方法具有短流程、高效且低成本制备钒电解液潜力的特性,可实现短流程制备钒电池电解液,大幅降低电解液制备成本。
Absstract of: CN120805637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优化部件选型与功率分配方法,包括:建立包含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压衰减、动力电池容量衰减的仿真模型;建立双层优化架构,上层基于遗传算法对燃料电池功率与动力电池容量进行选型优化,下层基于改进的动态规划方法进行混动系统功率分配。改进的动态规划算法,采用并行运算与粗细网格结合的方法;采用双层架构优化方法,找到使得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部件选型与功率分配结果。根据本发明,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部件选型与功率分配协同优化,适用于移动式及固定式等多种燃料电池系统,可操作性强,有效改善系统性能,降低混动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
Absstract of: CN120797408A
本发明涉及质子交换膜技术领域,提出了交联聚乙烯醇复合纺丝膜及其制备方法,交联聚乙烯醇复合纺丝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聚乙烯醇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聚乙烯醇纺丝膜;S2、对聚乙烯醇纺丝膜进行干燥处理,热压,得到聚乙烯醇纺丝膜;S3、将聚乙烯醇纺丝膜置于交联剂溶液中进行交联,干燥,得到交联改性聚乙烯醇纺丝膜;S4、采用浇铸法将全氟磺酸溶液和交联改性聚乙烯醇纺丝膜进行复合,得到交联聚乙烯醇复合纺丝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质子交换膜的阻隔性较差的问题。
Absstract of: CN120809877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判定电堆冷启动能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对若干种膜电极分别进行装堆,形成电堆,所述电堆采用相同的双极板和辅助组件;S2、对所述电堆进行活化处理,并进行极化曲线测试,记录各电堆性能数据;S3、将所述电堆置于恒温环境中,通入统一湿度的惰性气体进行吹扫,对膜电极的含水状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用高频阻抗实时监测膜电阻,当高频阻抗值由平稳到上升最终趋于恒定时,判断吹扫完成;S4、将吹扫完成的电堆置于低温环境中进行冷冻保温处理,所述冷冻温度为‑10~‑30℃,冷冻时间为4~8h;S5、对电堆进行低温冷启动,记录启动到电堆失效的数据。
Absstract of: CN120809879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故障预测和预警方法,属于燃料电池故障预测领域。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历史运行数据训练一个dual‑TF异常检测模型,用于检测电池当前运行状态;利用训练后的dual‑TF异常检测模型判断当前运行数据是否异常,若异常,则触发故障预警;否则将历史运行数据载入预训练的时序预测模型,得到未来时刻的运行数据预测值;将未来时刻的运行数据预测值输入预训练的深度置信网络中进行故障诊断,得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故障状态;故障状态包括正常、欠气、水淹或者膜干。本发明能提前预测未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运行状态,预先得到故障预警信息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避免系统因故障受到严重损害。
Absstract of: CN120810548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电动航空器的能量管理控制系统及方法,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包括:燃料电池组件、第一DC/DC转换器、锂电池,所述锂电池用于输出第二电源信号、太阳能板、第二DC/DC转换器、能量管理控制器和触摸显示模块。本发明实现能源按需分配,如飞行任务耗能高时自动切换至混合动力模式,增强供能灵活性,触摸显示模块兼顾任务需求输入与能源状态显示,提升操作便捷性与监控直观性,最终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航空器续航时间,同时保障不同任务场景下供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Absstract of: CN120809840A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阴极催化层及其制备方法、膜电极和燃料电池,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全氟磺酸离聚物溶液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全氟磺酸离聚物分散液;另外,将催化剂与水混合,得到催化剂润湿液;S2.将所述全氟磺酸离聚物分散液与所述催化剂润湿液混合后,进行研磨处理,得到阴极催化层浆料;S3.将所述阴极催化层浆料涂敷至转印膜表面后,进行表面风干成型处理,得到表面风干的阴极催化层;S4.将所述表面风干的阴极催化层放置在压差法气体渗透仪的上测试腔和下测试腔之间,向上测试腔通入惰性气体并调整上测试腔和下测试腔之间的压差,得到阴极催化层。
Absstract of: FR3161317A1
Connecteur (10) prévu pour établir une connexion fluidique entre deux conduits (5, 6) d’un système électrochimique de type électrolyseur à haute température, le connecteur (10) comprenant un élément de conduite (30) et un organe de liaison (32) comprenant chacun un matériau électriquement isolant tel qu’une céramique. Figure pour l’abrégé : Fig. 8
Absstract of: FR3161316A1
Assemblage pour pile à combustible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 tel assemblage Assemblage pour pile à combustible, comprenant un empilement comportant une première couche de diffusion des gaz (2) ; des premier et deuxième renforts (4, 5) ; et une deuxième couche de diffusion des gaz (3) ; les première et deuxième couches de diffusion des gaz (2, 3) présentant respectivement deux première et deuxième faces tournées respectivement au regard des premier et deuxième renforts (4, 5) ; les première et deuxième faces présentant respectivement des première et deuxième zones ; la première zone est fixée sur le premier renfort (4), la fixation présentant une première soudure avec fusion de la première zone avec le premier renfort (4), sans fusion du premier renfort (4) ; et la deuxième zone est fixée sur le deuxième renfort (5), la fixation présentant une deuxième soudure avec fusion de la deuxième zone avec le deuxième renfort (5), sans fusion du deuxième renfort (5). Figure pour l’abrégé : Fig.1
Nº publicación: CN120809860A 17/10/2025
Applicant:
国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stract of: CN120809860A
紧凑型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的应用,属于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领域,技术要点是所述阳极板的开口区相对设置在极板的第一方向上,所述阴极板的开口区相对设置在极板的第一方向上;所述阳极板的第二侧与第一膜电极的第一侧成型为氢气侧,所述阳极板的第一侧与所述阴极板的第二侧成型为水侧,所述阴极板的第一侧与第二膜电极的第二侧成型为空气侧,用于在有限空间内同时优化氢腔、空腔及水腔的流道分配与机械支撑。